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年度检查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2]619号)和学校2012年度党政工作要点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以评促建”的学科建设思路,学科建设处自2012年11月15日至30日对6个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6个校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6个校级以学科促专业试点二级学科的年度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检查组织情况
2012年11月15日学科建设处印发了《关于开展省、校两级重点建设学科年度任务完成情况检查的通知》,将年度检查对象分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组、校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组、校级试点二级学科组,将检查工作进程分为学科自查、专家评审、意见反馈三个阶段。11月15日至22日,各学科分别按照《湖南省重点学科评价验收评估指标体系》、《湖南文理学院重点建设一级学科验收标准》、《湖南文理学院试点二级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各学科《年度建设任务书》要求,认真开展了本学科年度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自查,并填报了《学科年度检查表》、撰写了《学科年度自查报告》、提交了重要数据证明材料。11月29日,学科建设处聘请龙献忠副校长、李敏书记、唐圣松副校长分别任组长、学校学术与学科建设委员会及学科评议组专家为成员,对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校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校级试点二级学科进行了集中评议评审,评定了基本等级,形成了各学科评价书面意见。30日,学科建设处组织专家组组长向各学科带头人、分管科技学科工作副院长集中通报了检查整体情况、反馈了各学科评价意见。
二、检查基本结论
评审专家一致认为,通过学校大力推进和各学科努力,我校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成效较为明显;各学科基本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并呈良性发展态势。首先,各学科基本形成了“以方向凝练汇聚队伍、搭建平台、培育成果”的基本建设理念,实现了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学科成果、学科成果的相对集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散、乱、凑”的格局。其次,各学科基本形成了相对稳定、结构比较合理的学科队伍,特别是正高级职称、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和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省级学科带头人和省级人才工程人选有所增加。第三,学科基地平台建设有较大进展,3个省社科基地通过检查、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通过验收、新增3个省级基地平台。第四,取得了一定数量的高级别项目、高水平论文和成果。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校各级重点建设学科共新增国家项目9项、共发表SCI\EI\CSSCI收录论文126篇、获得国家授权专利8件、鉴定成果5项。
专家们也认为,各学科都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特别是与实现“强本争硕”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学科方向凝练还需加劲。有的学科方向内敛不足,方向分散,特色不明显;有的学科方向之间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还有的学科方向间相互支撑不够,缺乏内在联系,在队伍和成果等方面还存在明显“拉郎配”和“拿来主义”现象。
二是学科队伍建设还需加强。普遍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急需加强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有少数学科队伍基本结构不合理,后续发展乏力;有的学科主要学术骨干与学科方向明显不符;学术骨干之间缺乏必要的协作,共同研究研讨活动太少,还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
三是标志性成果培育还需加力。国家项目立项太少太小,大部分学科没有新立项国家项目;进账科研经费太少,尤其在横向项目立项上力度太小;高水平论文数量太少,部分学科严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不够,部分学科没有成果转化与推广;省级奖励缺少,大部分学科没有省级及以上奖励。
四是条件建设投入还需加大。部分学科没有省级平台,部分学科建设了省级学科平台,但学科建设中缺乏体现;部分新建学科条件较差。
五是学科建设管理还需加紧。各学科规划适应不强、年度计划和措施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学科经费使用不合理、方向和成员间不均衡,使用效率不高;学科队伍成员稳定性低,变动性大,凝聚度差;学科建设远没有成为学科成员的共同愿景和自觉行动,学科管理支撑保障体系不健全。
经专家评定,确定以下8个学科为2012年度任务完成情况优秀学科。
优秀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产业经济学、文艺学、机械设计及理论
优秀校级重点建设一级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生物学
优秀校级试点二级学科:
光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另外,学科建设处还组织有关专家对没有或没有单独建设重点学科的6个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法学院)的年度学科建设工作进行了检查考核。专家认为,各学院在学科建设工作上都有新的起色和发展,特别是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在国家项目申报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三大检索论文发表方面有较大幅度增长,法学院在学科方向凝练和队伍建设方面有新的举措和发展;美术学院在全国性作品展览和竞赛方面取得新的成绩。专家建议,应该扩大重点学科覆盖范围,发挥重点建设学科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并适度加大非重点学科启动支持,培育学科发展新增长极。
三、今后工作思路
根据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实现“强本争硕”目标的需要,确定以下今后工作思路。
一是加大学科投入。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时足额配套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配套经费;加大对申硕拟授权学科和支撑学科投入;加大各类投入绩效考核,使之真正服从和服务于学科建设发展和申硕立项建设需要。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在做好学科队伍归队的基础上,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强队伍内部管理,严格岗位考核,充分挖掘人才存量资源潜力,促进学科队伍整体提升;加强人才协作,支持鼓励协同创新,形成人才合力;实施“优秀博士”计划和“中青年优秀学术骨干支持计划”,完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省、校两级学科带头人和省级人才工程人选管理,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是加大标志性成果培育。继续实施“国家项目工程”,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实现新增国家项目数量较大幅度增加和立项层次提升;加大省级以上学术科技成果奖励,实现省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和国家级科技成果奖新突破;加强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实现教育部和国家级平台新突破。
四是加大学科管理服务力度。施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和责任制,推行学科建设水平与奖励绩效分配、建设投入挂钩制,强化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推行主管部门、挂靠学院和所在学科负责人责任制和连带责任制,完善责任考核链条,形成学科建设合力,强化责任管理;推行投入绩效考核制和学科建设末位淘汰制,强化内部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学科建设内涵;推进学科建设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做好学科归队工作,加强学科资源统筹,发挥学科信息系统在学科管理服务中的基础规范和方向引导作用;加大与名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项目合作申报、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逐步完善重点建设学科、省级学科基地平台管理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