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通[2012 ] 716号
关于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2012年度检查情况的通报
有关高等学校:
为进一步加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的建设与管理,根据《湖南省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湘教发〔2012〕1号)要求,我厅组织专家对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2012年的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年度检查。经学校自查、专家审查、我厅审定,同意196个省级重点学科和60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通过年度检查。现将检查情况予以通报。
一年来,省教育厅和各学校高度重视省重点学科建设,积极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实施,切实加强对重点学科的指导、投入与管理;全年共投入学科建设经费68322.76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0263.6万元,省教育厅投入14421万元,学校配套经费35536.53万元,学科自筹经费8101.63万元;省重点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经济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示范和推动作用,带动我省高校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实现了提升。
一是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12年,我省高校新增7个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均是依托省重点学科获得;省重点学科共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296项、部省级科研项目2620项,获得各类科研项目经费88.83亿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1376篇,其中,被SCI收录4580篇、EI收录3721篇、CSSCI收录2162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552部、教材(含教学用书)449部;省重点学科有11项成果通过了国家三大科技奖初评,共获得部省级科技奖励234项,其中,获得湖南省三大科技奖一等奖18项,占全省高校的90%;依托省重点学科,产生了“天拓一号”卫星、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复杂难处理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和“沥青路面状态设计法与结构性能提升技术及工程应用”等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成果。
二是学科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今年我省新增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国防科技大学的“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成为2012年三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之一(已公示),省属高校新增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和1个培育团队,都是依托于省重点学科。
省重点学科共招收博士生2140人,授予学位1087人,硕士生13899人,授予学位10848人,培养本科生86043人,已毕业65255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1篇、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88篇。主持获得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61项、主持获得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0项。
三是经济社会服务成效明显。省重点学科共申请发明专利1669项,获得授权1260项;科研成果被采用566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0.39亿元,带动地方和行业产业产生间接经济效益近700亿元,如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省重点学科利用“葡萄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推广”选育出适合湖南栽培的鲜食新品种12个,新品种和新技术在省内外广泛推广,栽种面积约43.95万亩,产值达49.5亿元。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依托省重点学科的综合优势,与相关单位共同组建了“两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通过聚集政府、高校、企业相关多学科优秀人才,联合攻关形成集成优势,重点在“两型社会”建设、新农村发展、传统文化研究等方面开展攻关,为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提供重要理论和智力支撑。
四是学科条件和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省重点学科新增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20个部省级创新平台,如国防科技大学“高性能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着眼于解决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重大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将大幅提高我国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系统研制与应用能力。长沙理工大学“公路养护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全国获批组建的12个国家级交通创新平台之一,该校也是全国此次获批组建国家工程实验室的两所高校之一;省重点学科共新增专业实验室面积7.6万平米,新增仪器设备总值39461.12万元,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合计2548台(件),新增中外文藏书203.1万册、中外文期刊19239种、国际电子期刊481540卷,省重点学科的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五是学术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省重点学科共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54次、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1459人、与境外教研机构开展合作项目261项、国外进修教师人数达552人。
总体上看,省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各学校重点学科建设水平还不平衡,在形成标志性科技成果、培育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等方面还有欠缺,个别学科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对本科生的培养方面重视不够,在低层次刊物上发表论文较多,学科建设管理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希望各学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突出重点学科的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学科队伍等软实力建设和学术性建设,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全面提升我省重点学科的创新能力与建设水平。
附件:专家对各受检学科的意见与建议(分学校发)
湖南省教育厅
2012年12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