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巡礼(四)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时间:2021-05-20  来源:   作者:
党代会巡礼(四)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科研风险防范管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实现重大突破与建树。

一、顺应新发展格局,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以提升办学实力、突破申硕指标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不断优化顶层设计,调整学科布局,将原有的39个二级学科整合优化成19个一级学科;按照“省级应用特色学科”-“校级应用特色学科”-“校级应用特色培育学科”分层建设,建成了应用经济学等7个省级应用特色学科、10个校级应用特色学科、9个校级应用特色培育学科,省级应用特色学科数量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

2.凝练了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学校把办学特色落实到学科布局与学科方向凝练中,落实到学科建设内涵上,通过不断凝练和论证,重点学科建设思路逐步清晰,学科发展方向特色较为明显。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水产7个省级应用特色学科通过逐渐调整与整合,其研究团队结构得到优化,均已确立3-5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3.打造了高水平的学科团队。“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与农地流转”省级创新团队通过验收,新增“乡村教师发展”“现代数字化智能装备设计与制造”2个省级创新团队,建成“植物产品精深加工”“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湿地生物与环境生态”3个市重点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公共危机协同管理”等20个校级创新团队。

4.加强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成立了研究生办公室,确定了农业、教育、旅游管理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建设点,建立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完善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度,遴选了专兼职博、硕导师56人,联合培养了120余名研究生。

二、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创新成果取得新突破

1.以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培育高质量科研成果。重视学科基础,抓住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省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的发展机遇,重点围绕生物健康、农产品加工、光电信息集成与光学制造、智能制造、先进材料及应用、文旅康养等重要产业需求以及各学科关键科学基础问题。科研立项的层次大幅提升、数量大幅增长,获得国家级项目50项,省部级项目300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达5.49亿余元,年师均科研经费突破1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近千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252部,其中设立“白马湖”优秀著作出版基金,通过和国内权威出版社合作,资助出版学术著作37本;通过知识产权发展基金的申报扶持与成果奖励引导,获国家发明专利276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均居全省高校前十名。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实现了省级成果奖一等奖突破;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励4项。

陈致远教授的“日本侵华细菌战”获得湖南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杨品红教授“环境友好型淡水珍珠生态养殖与加工利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以平台建设为支撑,强力打造创新驱动引擎启动了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申报工作,直接获批洞庭湖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以我校为依托单位新增国家级科普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5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及创新创业平台8个,省级科普基地3个,常德市重点研发平台3个,资助经费达1300余万元。实施了“湖南文理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获得教育部和省委宣传部的肯定。《武陵学刊》及特色栏目“中华德文化研究”获“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和“特色栏目”称号。

洞庭湖生态经济建设与发展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3.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以学校硕士点申报、转型发展和“双一流”建设需要为出发点,有计划、分批次选送优秀科研人才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访学深造,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交流。有目标地开展国际合作,争取有国际水平的科研项目,主办和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300余场次。

4.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加大原始创新激励力度。紧密依托国家战略,围绕国家对科技的要求,推动学生参与科研,实现“破五唯”和重科技成果转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将科研管理的责权利下放到学院,调动科研人员与二级单位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科技工作管理服务的信息化、精细化水平。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展知识产权培训讲座30余场次。

最新发布